VV游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回复: 0

灯谜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3-2-9 10: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谜语的结构

   谜语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相组成.即:谜面、谜目、谜底.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是谜语的主要部分,是出谜时说出或写出的以隐语形式表达、描述谜底的形象、性质、功能等特征,供人们猜射时的说明文字,也可以说是谜语提出问题的部分.谜面通常由精炼而富于形象的诗歌、短谣、等韵文或短语、词、字组成.谜面文字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谜目给谜底限定范围。就是说,让猜谜者猜什么东西,往那方面猜,不要漫无边际去海猜.如“猜一字”就是猜一个字,不能多于一个字,也不能是别的东西.即便猜出别的东西也能扣合谜面,仍算没有猜中.如口(猜几何名词一),谜底是圆周,意思是圆字的周边.它还可以猜点心,意思是点的中心,但它不符合谜目的要求.反过来,如果设定谜目是(猜一食品名),谜底就只能是点心.口还可以(猜时间用语二)下周、周末;(猜一地理名词)国境线等.
谜底,是要人们猜射的事物本身,即谜面所提问题的答案。谜底既要符合谜面的内在含意,又必须符合谜目所限定的范围。使人一见谜底就有“恍然大悟”之感。谜底的范围很广,它包罗万象,如字、词、句、人名、地名、国名、动物、植物、衣食住行、大到宇宙空间,小到微观世界,可以说没有不可入谜的东西。

   纵上所说,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没有面,没有依据,射手无从猜起,没有目,不知猜什么,往那方面猜,没有底,也就不是谜了。
二.灯谜的常规

   在猜灯谜时还要了解一些常规知识。所谓常规,就是人们在制猜灯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遵循的规则。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则,在猜灯谜时就会免去很多麻烦。尤其是初学者,了解这些常规非常重要。

第一方面,谜面要成文。谜面除一个字外(一个字也叫独脚虎,一个字本身就可以表达一个意思),两个字以上的一般都要成文,即:能直接或间接表达一个意思。否则,就好象互不相干的一堆原材料放在一起,使人不知道要干什么,无从猜起。如“提前来到杨树下”,猜字一,谜底“扬”。若用“提前到杨后”也可组成“扬”,但让人不知道谜面说的什么意思。再拿这个谜字作底谋面,可以说“总而言之不对头”,很自然的一句话。若用“言之三尺”就不成文了。

第二方面,谜底和谜面防止相撞。即谜底上的字不能在谜面上出现。否则,用灯谜术语讲就叫“撞底”、 “露面”、“露春”或叫“面底相犯”。这是灯谜大忌。有很多初学者猜谜时不知这一常规,出现很多尴尬。如郭达、蔡明、李文启演的小品,李文启让郭达给蔡明出个谜猜猜,郭达说:菜地里边点电灯,照得蔬菜特别明。猜人名一。这就是严重的底面相撞。

  第三方面,如果一条谜的谜目要求猜两个以上的词,谜底就要成文。如:以“出师未捷身先死”为谜面猜三部电影名,谜底是长征、没完没了、英雄。谜底既成句,又符合谜面含义,又符合罗辑推理。又如: “儿童画”(猜刊物名三)谜底是:《小朋友》、《美术》、《作品》。

  第四方面,谨防倒吊。就是谜面的词意和谜底的词意必须是小扣大,而不能大扣小。否则,就会出现概念颠倒、逻辑混乱,谜面扣不住谜底。如山是个大概念,具体的象太行山、王屋山、泰山、华山、昆仑山等都是小概念,谜面出现一个太行、昆仑,猜时扣山完全可以,如果用山字去扣太行或昆仑那是绝对不行的。如:“冀南之水到太行”(猜武安村名一)谜底是洪山。如用山的大概念扣小概念就无法猜了。象:“山中太平”,(猜地名一)泰安,武安,这个山是泰山还是武当山就无法弄清了。

三.迷格的来源和简介

   灯谜活动的蓬勃开展,给制迷带来了促进。许多制迷高手逐渐感到按原来的常用方法制迷,已是供不应求。于是,有人想到了创造“迷格”。这是开拓迷路的一大创举。
   迷格是制做和猜射有格灯迷时,所规定和遵守的特殊格式。只有少数迷条上才见得到。这是因为在制迷过程中,常会遇到底面扣合有某些不足之处,存之欠佳,弃之可惜,于是,采取补救办法,对迷底词句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使面和底更巧妙,更严谨的扣合起来。
   迷格有很多,资料记载,共有四百多种,有的名字不同,用法一样。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已自行淘汰,但流传至今的仍有一百多种。按类别可分为:移位类、半读类、分读类、谐音类、变音类、对偶类、加字类、减字类、别读类、并读类、句读类、别裁类、等等,每个类都有不少格。怕太长没人看,只重点讲几个常用迷格。

1.秋千格:格名根据“汉武帝祈秋千之寿,后庭多做秋千之戏”的典故演化而来。迷底限定为两个字的词,反顺序读。如:迷面“今天”,(猜国名一)秋千格迷底是“日本”,解做“本日”。又如:“玉”(猜国名一)迷底是“中国”。解作“国中。”

2.卷帘格:格名因诗有“倒卷珠帘挂玉钩”,取倒卷珠帘形状而定名。迷底必须不少于三个字,格法与秋千格相同,也是反顺序读。如:迷面“岛”(猜世界海名一)迷底是“地中海”,解做“海中地”。又如:“人造美女非佳品”(卷帘格、四字常言)底是“好不容易”,解作“易容不好。”

3.掉首格:(又称调首格、低首格、睡鸭格、乙上格)。迷底不少与三个字,将为首字与第二字互移位置读,象调过来头一般。如:“一来国内就露脸”,(掉首格、粮食)底为“玉米面”,一来扣米,国内扣玉,脸扣面。米玉面是什么粮食?把前两个字一掉换,就是玉米面,与目相符。又如:“意在商海火一把” (掉首格。央视主持人)贾志红。

   4.掉尾格:(又名调尾格、乙下格、掉足格。)迷底三个字以上,猜出来的末尾两个字互换位置读。例。“清晨凯歌还。”(打一成语)得胜回朝,取得胜朝回之意,后两字一调换则扣紧迷底了。

5.双钩格:迷底限于四个字,读时后面两字与前面两字调换位置。如“留有余地”。(猜一成语)迷底是取之不尽,解作不尽取之。

另外还有,蕉心格,上楼格,下楼格,上下楼格,辘轳格,螺旋格等,以上所列迷格都属移位类。

6.徐妃格:徐妃,名昭佩,南朝梁元帝妃子,梁元帝是独眼皇帝,每知帝至,即化半面妆伺候,意思是一只眼看半个脸。徐娘半遮面,猜徐妃格这类灯迷时,迷底必须不少于两个字,这些字应是相同的偏旁。解迷时,放弃相同的偏旁再来释面。如:“多则不行”(猜河北地名一)“ 沙河” 解作“少可”。加上相同偏旁三点水,便是真正迷底。又如:“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徐妃格猜化学元素四)铟、锶、镁、铯。最后筋疲力尽而亡。

另外,摘顶格、放踵格、折翼格、只履格、折巾格等,都属于半读类。

7.白头格(又称皓首格、素冠格、戴雪格、雪帽格、望月格、寿星格)谜底不少于两个字,第一个字作谐音来解。如: “百废具兴”(白头格`猜地名一)福建,解作“复建”。另外,梨花格、粉底格、玉带格、正冠格、朱履格、丹心格等都属于谐音类。

8.骊珠格(又称探骊格),格名取“探骊龙颔下之珠”意。一般灯谜除谜面外,需标明谜底的类别即谜目,否则猜射无从下手。但有时谜面上只注“骊珠”或“探骊”格名,不标谜目。此格要求将谜目和谜底熔为一体,共同扣谜。如:“女扮男装登舞台”探骊,谜底为“演员`丁是娥”。这里的演员是探出的目,丁是娥是底。

四、猜谜的几种常用方法

  1.会意法:是从文字或事物所含的意思去会意,把谜底的含意用另外的文字表达出来。如:唐诗“将军金甲夜不脱”,化作另一种意思便是“枕戈待旦”。这“枕戈待旦”便可作谜面,(猜七唐一句),谜底就是“将军金甲夜不脱”。例:“人面不知何处去”(猜二字口语一)谜底是“丢脸”。

2.象形法:就是抓住某个字的形状,把它与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化为形象性的谜面。如:电影“丫丫”上映后,各地灯谜爱好者都不约而同地以此片名为底制谜,看后使人很受启发。①“人人都翻了身”。②“个个都是翻身人”。③“从上翻到下”。④“不顺从”。⑤“对影成二人”。⑥“人有反复”。⑦“个个举手赞成”。⑧“苗苗”。⑨“群雁齐飞”。⑩“两个三叉路口”等,总有二十多个,就不一一列举了。“丫丫”两字入谜是比较困难的。从字面上看,“丫丫”除表示小姑娘和树木物体的分叉外,几乎没有别的意义,所以谜面不易成文。制谜者根据汉字的音、形、意,特别是形能制出许多谜来,是用心良苦的。

3.离合法:就是把某个字分离开,然后在分离的字面上展开联想,再用适当的词语把分离的字组合起来,从而得出谜面。如:“树”字,可以分解成“木、又、寸”、“权、寸”、“木、对”、“又、村”。把这些字或字根巧妙联结,便可成面。例:“又进村来”“十八对”“十分有权”等可以构成很多面。

4.别解法:即不按某个字的原意去解,而是将字义看作另一种意思,从而得出谜面。如:俗语,“言而无信”,其中的“信”原意是“信赖”的“信”,可将它别解为“信件”的“信”,这样便可从别解后的“言而无信”四字中引伸出谜面为“凭君传语报平安”,只是传语,没有“信”。

5.半面法:撷取汉字结构的上下、左右半边相扣的方法。如: “半组字谜”(猜字一)谜底是“谊”;“半价出售”(猜字一)“催”。还有:“半甜半辣” (猜字一)“辞”;“半真半假”(猜字一) “值”;“要一半,扔一半”(猜字一)奶等。它的特点是将谜面上有关字的各一半组成一个新的字,便是谜底。这类字谜谜面连贯成义,互相关连,谜面上多有“半”字出现,好制易猜,富有韵味。

  6.方位法:运用汉字的结构上下、左右、高低、里外、先后、东南西北等方位的猜谜方法。如“一”(打京剧行当四)谜底是“生旦丑末”;“黄盖红边白身蓝底” (猜字一)蕴。

7.增补法:运用增补文字、偏旁部首笔划结构而成谜的方法。如:想发财,要聚才(猜字一)贝,“千里草原引水来” (猜古画家一)董源。

8.减损法:运用减损文字、偏旁部首笔划结构而成谜的方法。如:“仗”(打一成语)谜底是“一落千丈”。又如:“他去也,怎把心儿放” (猜字一)作。

9.排除法:就是排除猜到的谜底,明确指出应猜别的谜底。如:“王”字,可看作是“一加一”,从而得出谜面“一加一不等于二”;“一木口中栽,非杏也非呆,如若猜果字,不是好秀才” (猜字一)束。

10.抵消法:将面或底中某些字、词自行抵消后,剩下部分相扣的方法。面与底均可以抵消。如:“凤凰台上凤凰游”(猜数学名词一)谜底是“相似三角形”。“厶”很相个三角形;又如:“婴儿学步”(猜泊号三)谜底是行者、小遮栏、没遮栏。

11.问答法:利用问答方式别解成谜的方法。如:“怎么开口?”(猜沙家浜唱词一句)谜底应是“全凭嘴一张”。又如:“解析几何?”(打数量词一)谜底就应是“十八斤”。

  12.运典法:运用文史、戏曲、传说中的典故作为谜面成谜的方法。如:“孟母三迁”(打医学名词一)“转移因子”;(为了孟轲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又如:“青梅煮酒论英雄”(猜少数民族一)“维吾尔”。(曹操宴请刘备,席间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唯同维,尔作你解)。

13.夹击法:在三个相同类型的词中,以两边夹击中间,或以中间反击两边而使底面相扣的方法。如:“人地生疏”,(猜篆刻家一)“单晓天”(天地人三才为一特定词组),又如:“怒火中烧”(打成语一)谜底是“不着边际”。

14.换算法:运用等同数量的交换或运算而扣合的方法。如:“十二元”,(猜扑克游戏一),“打百分”。这里十二扣打,元扣百分。又如:十分如意(猜先秦人一)“毛遂”。

  15.替代法:又称假借法。就是利用替代词写出谜面。通过姓与名,生肖与地支,五行与五方、地名的古与今互为替代而成谜的方法。如:“袭人之子”(打一食物)“花生”。红楼梦中的花袭人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用袭人扣“花”,“之子”就是她“生”的儿子,连起来就是“花生”。又如:“诗圣诗仙埋名隐姓”(打一字)“楮”。大家知道,诗圣是杜甫,诗仙是李白,诗圣埋名只留姓,杜。诗仙隐姓只留名,白。两个一结合正好是个“楮”字。

   猜射方法还有很多,如反扣法、暗示法、分扣法、归纳法、顿读法、漏字法、承启法、重合法、双解法、包含法、倒影法、转侧法、谐声法、加注法、破格法等等很多,大家在今后的猜谜活动中会慢慢接触到的。

赶紧来试试你的猜谜水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V游戏

GMT+8, 2025-4-20 03:35 , Processed in 0.26399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