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游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5|回复: 0

回望历史(十五)——斗地主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11 15: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口号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打土豪,分田地”也很好理解,就是农民阶级以暴力手段从地主阶级手中夺回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过程。
好的,接下来先给出结论,再做解释——农民土地的私有制最终将导致农民们的后代失去土地成为租户。再通俗一点讲,就是一个新建立的王朝在最初分给农民土地,就是导致他们的后代在未来成为被地主阶级剥削的杨白劳的原因。
是不是结论好颠覆?
其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农民拥有了土地才会拥有劳动的积极性,这很好理解。但是,农民一旦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还意味着农民自己具有了处置手中土地的权力,也就意味着土地可以进行流转。
如果在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那无话可说,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日子过得去。但是,如果赶上了灾年,收成不好,拥有土地的农民就只能将手中的土地变卖度日,这就产生了土地的集中以及失去土地的佃农。所以说,“农民”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语焉不详,拥有土地的人即使其拥有的土地再少也应该被叫做“地主”(小地主),完全失去土地只能靠租种别人土地生活的人是佃户或者说租户、无产阶级(资本论中对于无产阶级的解释是没有生产资料,但可以有生活资料,小农生产中第一位的生产资料无疑是土地,其次的是牛和农具,房子顶多能算做生活资料)都可以。
这是一种老天爷在制造“地主和佃户”的模式,权且称为天意型;另一种情况也很好理解,但是基本上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主流叙述中(因为政治不正确),那就是懒惰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佃户。古代的农民阶层百分之百都是勤劳、勇敢、善良的么?当然不是。一样有好吃懒做的,同在一个村儿,结果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生活无法维持下去而不得不变卖土地成为佃户的情况是一定存在的,这可以称作人为型。所以佃农阶层的出身非常有可能是因为自身的懒惰或者是因为一个懒惰的父亲或者爷爷导致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非常容易发生,那就是人丁不旺导致的土地流失。古代的农业生产中,人力本身就是相当重要的核心要素之一,试想一个家庭育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另一个家庭育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哪个家庭的生产力更有保障?能够更长久地“保住”自己家族拥有的土地?这里还衍生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古老的——在当时看是“合理”的,在今天看是“落后”的一个文化习俗——“重男轻女”。男孩儿多的家族在“生产力”上就是有优势,女孩儿能够给家族带来的经济上的“实际回报”非常有限,又要嫁为他人妇,所以娘家要尽量多地索要彩礼以弥补养育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
总结一下,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天灾歉收,不得不出卖土地;不足够勤劳导致生活难以为继,出卖土地;香火不旺,导致家族男性继承人变少或者消失。另一方面,“地主”的产生也不一定都是通过强取豪夺(这个情况一定有),可能就是:运气好、没有遇到天灾、有盈余可以购买其他农民的土地;勤劳致富、可以购买更多的土地;儿子多、地也越来越多。
中国的古代(小农经济基础)史,简单地说一共就两种角色:地主和佃农。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改朝换代就是一次次地“打最大的土豪,分丫的田地”,然后再等着下一波失地佃农或者小地主们起来打倒“最大地主”的后代们,周而复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V游戏

GMT+8, 2025-4-16 00:23 , Processed in 0.0944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