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游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回复: 0

有多少房子才能相当于过去的地主?估计和你想的不一样

[复制链接]

2

主题

6

帖子

1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1
发表于 2022-12-4 16: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hr/>一、
和朋友正喝茶呢有人加我微信,问北京是否有地铁沿线总价80万之内的房子?因为他只有30万,但迫切的想买房。回答是有,在地铁房山线的燕山区。可总价是80万,现实中却未必能用30万买到,房子很老了,我也不知道是否能贷款,估计要受到限制。

我觉得回答的没毛病,结果人家怒了,一条又一条的吐槽发过来。我也没再理他,能理解这种人的心情,来北京年头不少了,或许也很努力很辛苦,但就是没攒下钱买不起房,心中积攒了太多的怨气。所以经常得找个倒霉蛋儿发泄一下,这就找上我了呗。

我倒无所谓,自打我干这行儿就没少了挨骂。房价涨了,没买房的骂我;房价跌了,买了房的骂我,怎么都跑不了。所以当年我的老板就说,咱们这行业之所以工资高,就因为至少有30%的钱是挨骂费的补偿。

这就让这小伙子骂吧,反正他表面上骂的是我,其实骂的高房价,我只不过是个替代品而已,是人家随机的发泄靶子。

但小伙子最有一句话挺有意思:小心再来一次土地革命,全都把你们斗地主!

二、
我让朋友看了看,他也笑了。然后说他爷爷就曾经是地主,也挨过不少批斗,但却和人们想象中的情况不同。

后面再说他爷爷的事儿,先说如果用过去地主的标准,和现在的房子怎么进行比较?

在运动时期,中国把农民分成了几个等级,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这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人们都认为是用的“资产”。其实不是,主要用的是“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耕牛和农用机械(水车、磨坊等等,普通的锄头镰刀不算)。

其实很多中国人不太清楚“无产阶级”是什么意思,以为无产指的是没有资产,也就是没钱没房的人。其实不对,这个“产”主要指的也是生产资料,不掌握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的打工人,就是无产阶级。也可以说是被雇佣的阶层,除了能生孩子之外,没有其他的可投资品。

那贫下中农就是无产阶级了,属于既没有土地也没有耕牛,更不可能拥有水车磨坊一类的。所以他们只能去给地主当长工或佃户,相当于打工者,用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没有其他的收入渠道。

现在的房子其实就等同于土地,是可以靠出租赚取收益的,属于生产资料。哪怕只是自己住,也是节省了租房成本。

那可以这么说,住在合租房的基本就是贫农,能租一套房的就相当于下中农。当然,租豪宅酒店的不能算,那不是人家不能买,而是懒得买,就喜欢这种租房的生活,和买不起两码事儿。

三、
什么是中农?就是拥有生产资料,能够自给自足的自耕农。比如伟大领袖,他们家在湖南拥有15亩土地,足够自给自足了,所以就是中农。后来又多了8亩地,需要雇人帮工,那还就可以算富农了呢。

所谓富农,就是在自给自足之外,还有多余的生产资料可以出租或雇佣别人来生产,赚取别人的剩余劳动价值。

那如果和现在的房子比较,拥有自己的独立住房就是中农,可以自给自足。而如果有多余的房子出租,那就是妥妥的富农了。

但是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表面上是中农,其实也是富农的。比如我家邻居老两口,住着很大的房子,价值也不低。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出租,更不愿意换成两套把其中一套出租。那他们表面上是自给自足的中农,其实则是富农。

也有表面上是富农,其实是中农的。比如在远郊有两套小房,收取着其中一套的租金。但实际上这两套加起来还不如市区的一套小房,那这种表面的富农,其实也不过就是中农而已。
这其实也可以制定个简单的标准,也就是在保证自己的正常居住之后,还能靠出租房子来赚钱一个当地平均月薪收入的房租,那就是富农。

以北京为例,满足一家三口的房子基本就是市区两居室,价值5/600万左右。那北京的平均工资基本是7/8000块钱,也就是如果再有一套能租出这个租金的房子,就相当于过去的富农。

这折算成房产价值就是,家庭房子资产在5/600万的就是中农,千万左右的就是富农。低于5/600万的,下中农。完全没房子靠租房生活的,贫农。

地主的标准是什么?是完全不必参与生产劳动,靠土地出租就能够生活的阶层。

如果以房子来对应,那在北京,夫妻平均收入在1.5万的为中位数。那也就是说,如果你们住着自己的房子,然后每个月不靠工资还能收1.5万,相当于两套普通房产的房租,那就是地主了。这个标准基本就是3套房,价值在2000万左右。

对应一下吧,看看自己是什么阶级成分?

反正以北京来说,如果以这个标准,那地主很少很少,富农也不多,基本都是中农和贫下中农。因为北京有2200万常住人口,也就是1000万个家庭。官方数字说房产自有率是70%,那就是有300万无房户。而在其余700户里,拥有一套房的是绝大多数,两套房以上的仅有10%。很多人显摆房子多,比如一家三套吧,那其实如果有老人和孩子的话就是三个家庭了,不能按一个算。

另外,北京的房产总量不过是700多不到800万套,700万的有房家庭,能给一家两套三套留出的就是几十万套。所以甭相信北京有多少地主,至少到现在还是很小比例的存在。

四、
说说朋友爷爷的这个地主的故事吧,看有没有启发。

他老家在关中,也就是陕西中部。这几年有个说法是“关中无地主”,好像是秦晖先生提出的,意思是关中地区很贫困,解放前是以自耕农为主的,能被称为地主的非常少。所以当年斗地主是为了批斗而批斗。

他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但也不能算错,可这背景和实际情况却也和绝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有时间单独写写土改和斗地主吧,讲讲领袖为什么必须要发动这场运动,以及背后的历史抉择与无奈。绝大多数人在时代面前,都只能是随波逐流,无法选择命运。

像这朋友的爷爷之所以成为地主,也是无奈的结果。他们家祖上世代务农,也就30亩地的凑活过日子。但到了他祖爷爷(曾祖)这儿上突然祖坟冒青烟,考上了秀才。那富在深山有远亲,学习牛逼也等于发了财,于是立刻就有远房亲戚找上门,出钱出力的接他们家进了县城,从此实现了阶层跃升。

多说几句吧,现代人看爽文神剧看多了,觉得古代的科举挺容易的,动不动就中举人中进士,甚至老有人说中进士就相当于考上985。这都是不懂的在胡说八道,真要是那么容易,那中国古代阶层跃升还能那么难吗?真实的科举要比现在的高考难上几百上千倍,所以古代农民才被权贵阶层压了几千年。

举个例子吧,知道蒲松龄吗,写《聊斋志异》的一代宗师。他19岁就以山东省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秀才,但每三年去考一次举人,直考到了73岁都没考上,无奈的被特殊照顾了一个名额(岁贡生)。

秀才好考吗?要说也好考,只要先考取了“童生”资格就行。清朝每年童生录取数量是2.5万,以当时平均3亿人口计算,约等于现在的每年十万人。那985现在每年录取20万人。

所以得到童生身份,相当于现在考取985的热门专业,知道难度了吧。

但童生仅仅是具备了科举的资格,考秀才要比这难的多,平均每年才2000多个名额,约等于现在的每年高考全省前100名之内。那清北每年都录取6/7000人,考秀才基本等于以700分的成绩考上清北。

能理解《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那么疯狂了吗?因为考举人更难,每三年录取1400人,每年不到500。这难度大概相当于现在每年的“国考”中,在200万考生中考到前2000名。如果觉得范进可笑就可以去考公务员试试,要知道这报考生们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想想那难度吧。

进士就更甭说了,全中国1300年科举史,进士只有10万人。大清朝286年历史,2.8万个进士。无论多少人报考,每年就100个名额。也就是这200万人里的前100名,两万选一个。

而且别忘了,读书人在古代是只有科举这一条路的,所以这些人都是年复一年的考,最高记录是在康熙年间,广东顺德县的黄章老人,以98岁高龄奔赴省城靠举人,提着灯笼上写着“百岁观场”。

想想吧,现在的高考是上不了985211也可以去一二三本或上专科,而古代,必须永远考下去,这积累下的考生数量想想都恐怖吧?

五、
接着说这朋友家吧,他祖爷爷考生秀才就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相当于进了清北的热门专业。如果将来考上举人,那就等于有了做官资格,可以和县长大人称兄道弟了,毕竟全县也没几个。而且只要当了举人,立刻就成为大地主,同时具有了蓄奴权,还有资格建宗祠,从此成为地方上只手遮天的一方霸主,扛把子。

但他祖爷爷止步于秀才,这辈子也没考上举人,但即是是这样也已经在县城里安了家。那乡下的地呢?留着呗,因为有组训,土地只许买进,不许败家的卖出。而且也根本卖不出去,当地土地贫瘠,所以人口有限,家家都有地,也就没什么人买地。

不理解问什么都不买地吧?因为买了地没用,耕种不过来也租不出去。因为在古代,以北方为例,一个壮劳力的最高耕种土地极限就是30亩,再多了种不了。这并不是体现在翻耕播种施肥除草什么的工序上,而是由收割决定。

在没有大型收割机的年代,收麦子只能是人工,那就算是再能干的劳力,一个人一天3亩地也就到头了。到现在陕西还有“麦客”,也就是专门帮人收割麦子的,一般每人每天两亩地,少了的一亩多点儿。

而收麦子是必须“抢收”的,拖时间长了肯定造成损失,尤其遇到下雨什么的,那这一年就白干了。所以,如果劳动力少,那就算是有再多的土地也没用,就算种了也收割不过来。

因此,之所以北方讲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是因为一家人最多能种30目的,这就弄不好要十天半个月的收割期,地再多也没用。

而且30亩地也足够一家自给自足了,绝对的中产。在解放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北方的亩产没什么变化,基本都是百十斤左右。那一个人一年大概需要三亩地的收成才能活下去,一家人夫妻两个加上几个孩子,15亩地够吃的。另外15亩地提供副食和其他生活用品。

清朝的北方的亩产价值大概就是一辆银子,在普通年景一家收入2-30两就能生活的很不错了,典型的中产之家。所以《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大观园是少爷小姐们吃顿螃蟹就要2-30两,连连感叹,顶上我们农村人家一年的花费了。

那既然是人均耕作面积有极限,在地多人少的地方,自然也就没人买地租地。就算是村里人口增加或来了外来户,那荒地还有的是呢,犯不上从别人手里买。而且就算是真买也花不了几个钱,跟白给差不多。

六、
那他们家这种情况也就是个中农啊,就这30亩地,怎么被划成地主了?

因为他们的土地虽然卖不了也租不出去,但毕竟是耕作了很多年的熟地,撂荒了可惜。所以就把这地交给了村里,当成了“公地”。也就是在年景好的时候,由村里老人去组织大家每户出点儿种子,抽空把这块地种上。到了收割的时候腾出几个人手来收,所得到的粮食当做村里的集体收入。

当然,朋友家作为土地的主人,每年也会得到一点儿粮食,据说就是几十斤的意思意思,表示这块地是你的就行了,别指着赚大钱。

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土地就是财富,就是自家的资产和生产资料。所以虽然每年没什么收入,那他祖爷爷和他爷爷也必须每年秋收后都回去一趟。并不是图那点儿粮食,还不够路费呢,目的就是宣示主权,这块地是我的。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也有这种桥段,常四爷耕种的土地原来是他自己的,但卖给了祁老太爷当祖坟。可是还是由常四爷耕种,每年也并不给祁老太爷什么地租,就是帮着给看坟而已。但是,每年秋后常四爷都必须进城,无论给祁老太爷带点儿什么都行,顺便告知有多少收成。祁老太爷不图粮食收入,就是为了宣示土地的产权。

朋友家的这块地就这种情况,他祖爷爷死后由他爷爷继承,也是这流程,每年去一次意思意思。但到了解放前几年,他们家在县城活不下去了,只好搬回了乡下,把这块地收回来自己种。但据说他爷爷根本不会,种的乱七八糟的,也没什么收成,活的比贫农还惨呢。所以只好是给当地孩子教书,换点儿粮食凑合活着。

到了土改的时候要斗地主,可当地太穷了,实在是没地主啊,那没办法,只好把他爷爷当地主了。因为地主的标准就是:土地不自己耕种,而是交给别人种,收地租。

虽然他爷爷每年收的那点儿粮食还不够塞牙缝的呢,但也是地租啊。当地实在没有别的地主了,只好让他爷爷客串,无非就是批斗而已,日子也不算难过。为什么?

就因为稀缺啊,当地太缺地主了,周边好几个村子就他爷爷这么一个。那在这种情况下,他爷爷竟然成了村里的宝贝,不仅在本村没人欺负,连去别的村子批斗都被优待。每次周边村子开大会要斗地主,就得到他们村子来“借”他爷爷去挨批。

既然是稀缺资源,那就得谈条件,或是给点儿粮食,或是给点儿其他的,实在什么都没有都得给点儿木头。而且事先说好,坚决不许打骂,毕竟咱们几个村子的批斗会就这么一个地主啊,全靠他撑场面呢。

所以,在运动期间,他爷爷虽然动不动就挨批,但过的竟然挺滋润,比普通村民吃的还好,因为他给村里增加了收入。

这简直是荒诞的闹剧吧,但在那个年代就是真实的发生了。

七、
不知道看了这荒诞的故事有什么感悟没有?

买地当地主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是有了地就能赚钱。在人少地多的地方或时期,地多了不仅不能创造财富,甚至还是累赘呢。土地是用来种的,有产出才有价值。而如果没人种,那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收益。

其实房子也一样,房子是用来住的,必须是人多房少,随时能租出去的房子才有价值。而如果把房子买在没人租的地方,那这就不是资产了,而是鸡肋,甚至是债务。

土地却是是财富之母,房子也确实是保值的投资品,但前提都是一个,必须稀缺,必须有人使用,否则就啥也不是,或许还带来麻烦呢。

总之一点,买房子,必须买在人口会逐渐增多,至少不减少的地方,这才有希望。而且必须是有房的人少,而需要租房的人多,那这房子才有价值,才能创造价值。

仅供参考。
<hr/>北京章哥,免费回复粉丝房产购买、投资各方面的抉择疑问,并结合行业20多年经验提炼总结出买房干货。

如果你有问题,关注公众号「章哥说买房」即可免费提问。

欢迎朋友们收藏。 部分已发布的干货文章链接:



  • 买二手房全流程详解--小白看完也全明白
  • 北京买房,买城区还是买新区?一次说个明白
  • 买什么样的房子最保值?请参照这6条标准
  • 刚需的人生第一套房,注意躲开这四个坑
  • 刚需首套,资金有限,买房的第一大忌:不要想着什么都想要
  • 房子不是标准品,没有统一的行情,更没有所谓的时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V游戏

GMT+8, 2025-4-16 00:29 , Processed in 0.1872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