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老蒋很失落
红25军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后,果断决定西进甘肃,目的就是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怎么策应?当然是大张旗鼓的搞事情了,吸引各路国军的注意力,减轻中央红军北上的军事压力。
当时西北的情况复杂极了,比三国演义还热闹,有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马家军,当然,还有各路红军,比如陕北红军,红25军,即将进入甘肃的中央红军、红4方面军,还有贺龙的部队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红25军进入甘肃后打的小算盘,蒋介石清楚吗?
当然清楚了,简直就是一清二楚,有很多文章喜欢把蒋描述的跟头蠢猪一样,这是严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差距都是比较出来的,实际上,在毛教员真正掌权之前,在和蒋的较量中,中共一直处于下风,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蒋是一个真正的枭雄,轻松吊打各路军阀,如果不是毛教员横空出世,一统中国的极有可能就是他,说他差,那只是和毛教员比,毕竟,优等生没法和天才比,天赋这玩意让人非常无语,再努力也无法超越。
我想,在宝岛上的一个个夜晚,老蒋躺在藤椅上凝望星空的时候,内心估计有过无数次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当红25军开始向关中行动的时候,老蒋迅速就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同时命令各路国军迅速围歼红25军,目的很明确——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 再行全力回击朱、毛。
那么各路国军有多少人呢?超过40万,红25军有多少人呢?3000多一点。
光看数字,可能很多人就绝望了,毕竟打仗没有这么打的,除非40万国军全部都是中世纪的军队,只有大刀和长矛,有这种想法的朋友也不需要自责,毕竟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咱们都没有当过兵,更加不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没有到实地考察过。
超过40万的国军看起来很多,可是如果把他们丢到大西北的广袤土地上,那就跟芝麻撒进沙漠一样,简直就不值一提,咱们经常说的地大物博就是这么个意思,国军的人多,可是防守的空挡更多,红25军人少,目标也小,可以很方便的利用空挡。
在国军重兵集团中虚晃一枪后,红25军突然翻越秦岭,进入甘肃,当时国军都在甘南围堵中央红军北上,整个甘肃腹地防守空虚,红25军就好比进入铁扇公主肚皮的孙猴子,简直就是为所欲为,一出手就把胡宗南囤积物资的天水县城给攻克了。
这个消息,让负责防守松潘,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胡宗南捶胸顿足,这日子特么的简直没法过了,蒋介石也火冒三丈:区区之匪, 至今尚不能歼灭, 可知进剿不力, 奉命不诚!
蒋介石对窑工出身的徐海东恨之入骨,前面说了,徐海东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对打仗这事有天赋,就和社会上很多人一样,读书的时候吧,瘟的心痛,可一到社会上就混的风生水起,徐海东就是这样,当窑工的时候老实巴交,可一到军队就如鱼得水,属于老天赏吃战场饭的类型。
徐海东是一个真正的老实人,后面斯诺到延安,彭德怀介绍徐海东时,徐海东脸紧张的脸都涨的通红,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居然会因为一个外国记者而脸红,原因居然是他以前从来没见过外国人,不知道该怎么面对。
现实就是这么魔幻,老实巴交和军事天赋同时出现在了一个人身上,效果令人很震撼,因为有军事天赋,所以徐海东打起仗来特别狡猾,因为老实,一旦打起仗来,他绝对不会耍滑头,抡起大刀来比谁都跑的快,显得特别勇猛,获得了“徐老虎“的称号,意思说他打起仗来和老虎一样猛。
这事一度让蒋介石非常难堪,毕竟蒋是一个体面人,大家看看电视剧或者历史照片,蒋的形象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服装笔挺,衬衫雪白,皮鞋铮亮,他对手下人的要求也非常高,除了形象之外,将领的学历越高,在他那里找工作就越容易。
比如军统头子徐恩增,虽然此人私生活极其混乱,但论学历,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留美博士,还有杜聿明、胡宗南、王耀武等,甚至包括不入流的戴笠,这些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都是科班出身。
在蒋看来,学历和能力是可以划等号的,可自从红军诞生以来,发生的事情却无数次打破了这个认知,徐海东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一个干苦力的穷窑工,居然一次次吊打各路国军将领,虽然让蒋异常恼怒,可是也让蒋有了一丝好奇之心。
他想见见这个窑工,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于是派人找到徐海东的家人,各种威逼利诱,让他们劝降徐海东,只要投奔国军,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当然,蒋的愿望没有得逞,恼羞成怒之下,杀了徐家上下66口人,基本上就是灭门了。
虽然嘴巴说说红25军是“区区之匪“,可是老蒋的心里很清楚,这股”匪徒“的破坏力是无比巨大的,他立即调整部署,任命杨虎城担任“陕甘剿匪”军第三路副总司令,张学良部下于学忠兼“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督饬与匪接触, 不分省界, 跟踪追击”。
二 杨虎城的烦恼
接到命令后,杨虎城心里无数头草泥马呼啸而过。
这些年,杨虎城的日子不好过啊,中原大战时,杨虎城瞅准时机,果断背刺了冯玉祥,效忠老蒋,占据西安城,为自己和手下在这乱世之中觅得了一处栖身之所,本来想这么安安分分的过下去,可没想到天不随人愿,张国焘带着部队和他当邻居了。
张国焘来就算了,胡宗南也跟在屁股后面来了,这特么的就让杨虎城很紧张了,军阀们都知道,蒋介石心黑手更黑,连结拜兄弟都不放过,更不用说其他人了,从大哥许崇智开始,凡是和他结拜的都没好下场,最近的就是冯玉祥,直接被打成了光杆司令。
关于坑结拜兄弟这事,最早看清蒋真实面目的居然是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不得不说,女人的第六感真是厉害,在广州的时候,蒋提出来要和汪精卫结拜,汪还在犹豫结还是不结的当口,被陈璧君一口否决,理由也让人感觉很尴尬——看不上蒋介石!
汪精卫本来就没什么主见,非常惧内,听到老婆的意见后,一下子就释然了,两手一摊,对蒋说“sorry”,实在不好一丝哈,我是想结拜来着,可老婆不同意,实在没办法了,你看这事是不是缓一缓?
蒋当时羞愤的差点找了块豆腐撞死,特么的,没有这么打脸的!
事实上,杨虎城紧张是对的,因为胡宗南到西北后,就再也没走过了,后来还混成了“西北王”,成了几十万重兵集团的老大,一度非常膨胀,解放战争时期,被彭老总给一波送走。
杨虎城能力一般,野心也一般,本来只想安安分分过点小日子,可自从张国焘到了川陕边界后,胡宗南也来了,还有陕北的土生土长的刘志丹,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杨虎城实在心力憔悴。
屋漏偏逢连夜雨,从鄂豫皖又来了一个红25军!让杨虎城彻底抓狂了,本着把灾祸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想法,在对付徐海东的事情上,最开始的时候,杨虎城是非常认真的。
早在1934年12月的时候,杨虎城就调兵遣将,下令“对西窜之徐匪迎头痛击,毋使窜入陕境,并切实联络友军合力将该匪扑灭于陕豫边区中。”
从杨虎城和红4方面军打交道的事情看,他是不想跟红军打仗的,为何对徐海东部要如此痛下杀手呢?原因不难猜测,欺软怕硬嘛,红25军才3000人左右,都是一些未成年的小娃娃,20多天就跑了1800多里,早就疲惫不堪,能有多大战斗力?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快就啪啪打脸,杨虎城遭遇了三连暴击,1934年12月,红25军刚刚进入陕南,就干掉了杨虎城两个团,把他心疼的直抽抽,胜利后红军还顺便建立了鄂豫陕根据地,在这个地方扎下根来了。
站稳脚跟的红25军打起仗来就更主动了,由于没有电台,这支部队失去了和红4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的联系,实际上是一支孤军,坏处是碰到事没人能商量,好处是没有什么左倾思想干扰到他们,比如要求他们去攻打大城市之类的。
在徐海东他们的带领下,本着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精神,这支小规模的红军将游击战和运动战发挥到了极致,打的杨虎城痛不欲生,1935年1月,连续暴打杨的三个旅,到了6月中旬就更夸张了 ,把杨虎城的后勤基地荆紫关给一锅端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杨虎城还没有从悲痛中回过神来,一记更大的闷棍又打了过来,他手下最精锐的部队是警备1旅,这是十七路军的王牌部队,仗着装备好,平时牛皮哄哄,7月2日,引到一条深沟后被打的全军覆没,旅长也被活捉。
对于军阀来说,打仗就是做生意,光折本的生意做不长久,嫡系精锐部队被打光了,更是亏了血本,如果此时有后悔药卖,杨虎城绝对第一个购买,不过时光一去不回头,往事不能回首,杨肉痛的直跳,想把损失弥补回来。
他找到了老蒋,表示领导你看啊,我是最听话的,坚决执行您的命令,绝对没有偷奸耍滑,虽然效果不显著,但是牺牲却很大,弹药库被端了,部队也被打光了,您看是不是把弹药和人员给我补足?
蒋的心里都要乐开了花,想着小杨还是太嫩了啊,对于你们这些死军阀,落井下石是我的本分,背后捅刀是我的义务,彻底消灭你们才是我的宗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说话不算数是基本功,不要脸才是日常!
当杨向蒋提出要求时,蒋的回复是:西北军剿匪不力,罪有应得!既然警1旅已经被红军吃掉了,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番号取消!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杨虎城被惊的目瞪口呆,从这一刻开始,他彻底明白了,谁才是真正的敌人,蒋介石欺人太甚,当这种情绪滋长到无法遏制时,西安事变也就爆发了。
三 军魂吴焕先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把杨虎城按在地上一次次摩擦后,红25军往汉中虚晃一枪口,跑到了甘肃,这也就和文章开头接上了,跑到甘肃干啥呢?他们判断,中央红军北上必定会横跨“西兰公路”,也就是西安到兰州的公路,他们决定在公路两侧运动,边打仗边等中央红军。
综合各方面情报,按照正常速度,中央红军在9月初都会经过这里。
甘肃回民多,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红25军非常尊重回民,赢得了回民的好感,在甘肃回民中建立起了很好的口碑,怎么个好法呢?就三个字:红军好!
后来中央红军经过这块地方,普通的战士还没感觉,毛教员担心的不得了,为啥?毛教员读书多,熟悉中国历史,知道回汉之间的那些事,当时民族矛盾很深嘛,很怕起冲突,没想到当地回民敲锣打鼓搞欢迎来了,让毛教员喜出望外。
到了延安以后,毛教员还使劲表扬红25军,政策水平高,民族政策执行好!
大家要知道,凡是能够修公路的地方,一般地势都比较平坦,这对缺乏重武器和机动性的军队来说,肯定不是好事,没法隐蔽嘛,这么一支红军小部队,在公路边晃来晃去,还和回民搞联欢,难道国军没意见吗?
有啊,意见大了去了,甘肃、青海、宁夏是马家军的地盘,西北三马嘛,由于地处偏远,北伐的浪潮并没有波及这里,没挨过打,不懂得谦虚,非常嚣张,一个叫马鸿宾的师长,听说红25军都是一些小孩子,顿时牛皮哄哄,说:这支从大别山里跑出来的小崽子,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要像老鹰抓小鸡那样,把他们全部消灭在平凉城下!
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家军嚣张是有资本的,他们以骑兵为主,在西北广阔的地域上来去自如,机动性远远高于两条腿走路的红军,他们总是紧紧跟在红军后面,一旦红军渡河或者休息的时候,骑兵就会发起突然袭击,打的红军措手不及。
1935年8月21日,马家军故技重施,趁红25军渡河一半之际,大队骑兵突然杀到,情况万分危急,军长徐海东迅速带领一团人马打狙击,政委吴焕先带着100多人悄悄摸到敌人后方发起突袭。
突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敌人没有防备嘛,也不知道红军来了多少人,慌的一P,个个都想逃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马家军的军事素质,非常差,和土匪差不多,最擅长的勾当就是以多欺少,只能打顺风仗,一旦遭遇挫折,就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
如果熟悉西北三马的发家史,也就不会奇怪,他们的祖先就是土匪,一脉相承。
当时场面一片混乱,刘华清就在这支队伍里,大家没看错,解放后当上了军委副主席和海军司令员,老人家为了中国航母的事业殚精竭虑,去世的时候还念叨这要发展海军,不过回到当时,他还只是一个19岁的小伙子。
据刘华清回忆,混战中,吴焕先政委不幸中弹牺牲,这个消息像龙卷风一样传遍了整个队伍,大家顿时红了眼睛,再也顾不上什么俘虏政策,战士们个个疯了一样,举着大刀和敌人拼命,那种歇斯底里的气势把马家军吓尿了,他们虽然横,却也怕玩命的。
军队就是这样,一旦失去胆气,就成了挨宰的羔羊,这支1000多人的马家军,被战士们赶进了一条烂泥沟,全部砍死在了里面,整个现场跟屠宰场似的,胳膊腿脑袋到处都是,血水横流,可就是这样,依然无法熄灭战士们心中的怒火。
为啥,因为吴焕先是红25军的军魂,在战士们心中拥有无比崇高的地位!
在集体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所有人爱戴呢?除了能力超强,能够带领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之外,另外一种就是大公无私,而吴焕先集两者于一身。
大家说起英雄人物,往往聚焦于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忽略了英雄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们有血有肉,也是爹生娘养的,吴焕先牺牲的时候只有28岁,看过照片的人都知道,长相非常俊朗,就是一个羞涩的阳光大男孩,和战场上那些勇猛无匹的事迹压根就无法联系在一起。
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英雄的生平,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因为这是一段极为感动人心又极为悲惨的往事。
如果说彭湃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那么吴焕先肯定是含着银钥匙出生的,他的父亲可以算做一个小地主,在湖北红安当地,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家里有二十几亩地,还有两头耕牛再加一个土特产专卖店,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大革命时期,湖北一度成为革命中心,在共产党的宣传下,无数年轻人对革命充满了向往,他们热血沸腾,希望打倒万恶的旧社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中国,那么革命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当然是打土豪分田地。
1926年,正是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吴焕先带头闹起了革命,虽然从没和彭湃见过面,但是他俩采取的措施是一模一样的,那就是首先革自家的命,他把佃户请到家里来,当面向佃户道歉,一把火把田契和借款条子烧的精光,然后当场宣布,谁租了他家的田,田就归谁了,革命的口号就是耕者有其田嘛。
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在当地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穷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哥,我墙都不扶就服你!地主们咬牙切齿,吴焕先坏了规矩嘛,如果穷棒子们都要求这么干,那地主们还活不活了?
很快,当地的地主就找了一群混混,一共200多人,直接打上了门,还喊出口号“灭绝吴焕先全家!”,这群人渣可不是嘴炮,他们来真的,匪徒们到他家以后,大哥二哥被几枪打死,老爹和小弟被乱刀砍死,看到这种惨景,大嫂被吓得魂不附体,抱着半岁的侄儿跳到水塘里淹死了。
家里只剩下了母亲、二嫂还有一个小侄女,四弟见事不妙,藏在灌木丛中才逃过一劫,吴焕先外出办事,才侥幸躲过,这才真的是为了革命,搞到家破人亡。
如果觉得这已经惨绝人寰了,那么还请控制情绪,因为革命还在继续。
1930年,23岁的吴焕先成家了,他在部队里打仗嘛,压根顾不上家,新婚妻子曹干仙虽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小姐,但也长的俏丽出众,是无数小伙心中的女神,可是跟了吴焕先后,就完全成了一个女汉子,既要耕田种地,又要照顾年迈的婆婆,过得非常辛苦。
这样也就罢了,关键那段时间国民党围剿苏区,每次国军一来,婆媳俩就要出门逃难,没办法,身为著名红军将领的家属,如果不跑路,被国军抓住就是死路一条,婆媳在逃难的路上,靠要饭为生,风餐露宿,长期忍饥挨饿,日子过得要多苦有多苦。
有次异常尴尬,婆媳两人要饭居然要到了红25军驻地,吴焕先是军长嘛,很多战士都认识婆媳俩,看着她俩蓬头垢面的遭罪样,战士们都哭了,这可是军长的娘和媳妇啊。
沈泽民看不下去了,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弟弟,热衷于肃反的那个,劝吴焕先把老娘和媳妇接过来一起过,毕竟吴焕先已经是红军高级将领了,如果家人被国军抓住,影响也不好,依然被吴焕先一口拒绝,沈泽民没法了,让战士背了一斗大米,送给军长的娘。
可是老娘非常有骨气,表示红军正在打仗,是最需要粮食的时候,她和媳妇不能拖部队后腿,愣是让媳妇背着大米又送回了红军驻地。
到了1933年5月,红25军围攻七里坪,当时青黄不接,打了十天,红军就断了粮食,很多战士饿死在了阵地上,为了支援红军作战,老娘决定把到处乞讨来的一袋粮食送到七里坪红军阵地,支援红军作战,可怜的曹干仙当时怀有身孕,长期居无定所的生活摧毁了她的健康,空着肚子背着一袋粮食,没舍得吃上一口,送完后饿死在了半路上的荒郊野地。
吴焕先得知消息赶到时,看到的是一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圆睁着双眼,嘴里还含着地里拾来的麦穗,腹部微微隆起,那里有一个夭折的小生命,回想起三年前,两人结婚的情景,妻子那俏丽的模样又浮现在了眼前,一切都好像梦幻泡影,让吴焕先心痛欲裂。
厄运并没有结束,1933年9月,鄂豫皖苏区面临第五次围剿,大部队转移到了安徽,吴焕先的老娘为了躲避搜捕,藏在了自家的夹墙里,周围的乡亲都跑光了,无人知道吴老娘在夹墙里,就这么过了一个冬天,吴老娘也被活活饿死在夹墙里了。
在逃难的过程中,吴焕先的二嫂也死了,小侄女被人当成童养媳收养,这才活了下来,四弟流落到了外地,虽然过得极其凄凉,但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为了革命,吴焕先几乎失去了所有,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从来没有动摇过革命的信心,什么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吴焕先就是!
红25军开始“小长征”后,吴焕先一如既往,每战必然冲在最前面,他和徐海东搭档非常默契,两人都是拼命三郎,如果一个打正面,另外一个必定率队迂回,领导身先士卒,将士们必然奋勇向前,在这样的队伍中熏陶,进步是非常快的,这支3000人的小队伍,走出了97位开国将军,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吴焕先牺牲后,红25军全体将士极为悲恸,给他找了一个大地主的棺材,当时情形非常紧张,敌人从四面八方围过来,不允许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举行了简短的仪式后,就秘密下葬了。
红军刚走,马家军就过来了,这群文盲残忍又无耻,他们找到了下葬的墓地,把吴焕先的遗体挖了出来,放在了县城菜市场旁边的一座破庙里,供人侮辱和参观,后来遗体不知所踪。
解放后,泾川县党史办到处走访,也没能找到蛛丝马迹,烈士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仿佛从来没来过一样。
为了迎接中央红军,红25军尽了最大努力,可是中央红军迟迟不见踪影,如果再呆在“西兰公路”两侧,必然全军覆没,时间来到了9月初,按照既定计划,红25军决定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陕北红军是怎么回事?
关注公众号“功夫哥”有惊喜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