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游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1|回复: 0

【阅读笔记】毛泽东选集(一)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3-28 13: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属,帝国主义的附属。最落后和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
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有矛盾态度。受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时,需要革命;当着革命发展势头好,对于其欲达到大资产阶级的地位的阶级发展感觉到威胁时,怀疑革命。实现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完全行不通的,这个阶级想在两个旗帜之间独立是一个幻想。
小资产阶级。有不同三部分:一是有余钱剩米。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对革命持怀疑态度,对中产阶级宣传颇相信。二是经济上大体上可以自给的。“他们觉得现在加劳动时间,每天起早散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对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运动,仅怀疑其未必成功,取了中立态度,绝不反对革命,是中产阶级的大多数。三是生活下降的。他们有一个从前和现在相反的比较。革命运动中颇要紧。三部分对于革命的态度平时各不相同,战时小资产阶级左派和中派会参加革命,右派会被裹挟参加革命。
半无产阶级。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根据经济状况分为上中下三个细别。半自耕农,较自耕农苦,优于贫农。贫农分为两部分,一为有充足的农具和相当数量的资金。另一部分为无充足的农具又无资金。
革命性: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优于半自耕农。
无产阶级。中国因经济落后,故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原因一是集中,二是经济地位低下。农村的无产阶级如长工、月工、零工等雇农,和贫农处于同一紧要地位。
游民无产者。是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体。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敌人:军阀、官僚、买办阶级、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的知识届。朋友: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中产阶级的左翼。
感受:逻辑清晰,逻辑连贯,紧扣“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基础,所谓阶级即是经济情况的差别,先从是否有资产,分成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再从收入的来源进行区分,例如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店员等,根据经济情况的分析,从而得到结论军阀、官僚、买办阶级、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的知识届是革命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一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朋友。中产阶级是摇摆的。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农民运动已经兴起,最终时局会强迫你选择是领导、批评还是反对。
组织起来:1926年1月—9月为组织时期。其中一月至六月为秘密活动时期,七月至九月为公开活动时期。1926年10月至1927年一月为第二时期,即革命时期。农民运动被大规模组织起来,四个月中造成了空前的农村大革命。
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利归农会:农民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主权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
“糟得很”和“好得很”: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击农民起来的理论,明明是地主阶级企图保存封建旧秩序,阻碍建设民主新秩序的理论,明明是反革命的理论。
所谓“过分”的问题:第一,上述那些事,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出来的。第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所谓“痞子运动”:一切从前为绅士们看不起的人,一切被绅士们打在泥沟里,在社会上没有了立足地位,没有了发言权的人,现在居然伸起头来了。不但伸起头,而且掌权了。他们站在一切人之上—从前站在一切人之下,所以叫做反常。
革命先锋:前面说了农民成就了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农民中分富农、中农、贫农三种,三种情况不同。富农一开始听说“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了。吴佩孚重新占了岳州。农民协会必定立不久,三民主义也兴不起,因为这是所谓从来没有的东西。”因此持反对怀疑态度。后来因为农会敢于反对绅士,并且做出了声势,富农才入了会。中农的态度是游移的。他们想到革命对他们没有什么大好处。第一时期是观望,第二时期,农会势力大盛,中农加入农会。贫农,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据长沙的调查,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贫农分赤贫和次贫,赤贫占百分之二十,属于完全无产无业,完全失去生活依据。次贫占百分之五十,略有土地,入不敷出。
十四件大事:1、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2、政治上打击地主。3、经济上打击地主。4、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打倒都团。5、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6、推翻县官老爷衙门差役的政权。7、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8、普及政治宣传。9、农民诸禁。10、请匪。11、废苛捐。12、文化运动。13、合作社运动。14、修道路,修塘坝。
感受:行文逻辑清晰流畅,基于调研考察的信息得出科学的观点。文章先介绍农民运动的发展情况和历史。同时对农民运动进行定性,表达了支持的观点。后续反驳了中立、批评的观点,指出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因为立场不同从而反对农民运动。进一步分析农民运动的成分,说明运动力量的来源。最后列举农民运动的行为,前7件事围绕的是打破旧秩序,推翻原有封建地主乡绅统治的事件,从行政机构建立、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思想各方面推翻旧秩序。后7件事是建立新秩序。通过比照列举,用事实说明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国内政治状况: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娘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中国内部各派军阀的矛盾和战争,反映着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和战争。故只要各国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状况存在,各派军阀就无论如何不能妥协,所有妥协都是暂时的。
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连续不断的。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一九二九年和一九二七年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地方曾经有过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第三,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白色政权之间会互相分裂和战争,这是红色政权建立和成长的机会。同时湘赣边界的共产党的政策是正确的。八月失败,完全在于一部分同志不明了当时正是统治阶级暂时稳定的时候,反而采取统治阶级政治破裂时候的战略,分兵冒进。
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在湘鄂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三省政权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使土地革命和民众政权的影响到湘赣两省的下游乃至于湖北,红军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增加地方武装,保卫边界政权,使地方工作人材减少依靠红军工作人材的帮助,从而能够反哺红军和根据地的工作。
经济问题:长期封锁下,日用必需品和资金带来缺乏。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方法,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
军事根据地问题:大小五井和九陇需要巩固根据地。三种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感受:一针见血的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一是因为白色政权不间断的争斗和分裂。白色政权的不统一和分裂又是由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带来的。往后具体指导后续的工作,要保持正确的领导,关注经济问题,巩固根据地建设。有理论有实践。
《井冈山的斗争》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破裂时期,战略可以比较冒进。若在统治阶级政权比较稳定的时期,战略必须是逐渐地推进的。
割据地区的现势:四月以来,红色区域逐渐推广。我区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酃县东南部,是为边界全盛时期。区乡政权普遍建立。八月失败后,退入山区。目前我区南自遂川井冈山南麓,北至莲花边界,包括宁冈全县,遂川、酃县、永新各一部,成南北狭长整块。莲花的上西区,永新的天龙区、万年山区,则和整块不甚连属。
军事问题:红军兵源补充不易,兵的增加个枪的增加仍不相称,枪不容易损失,兵有伤、亡、病、逃,损失甚易。解决方法:以游民分子作为补充,同时加紧政治训练。
“支部建在连队上”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连、营、团都有了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并做政治工作和民众工作。军队内实行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
地方武装有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红军以集中委原则,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
对敌军的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释放俘虏和医治伤兵。
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
土地问题:边界土地状况,大体说来,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没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农村中略分为三种阶级,即大、中地主阶级,小地主、富农的中间阶级,中农、贫农阶级。中间阶级土地总额数量颇大,通过延宕分田时间、恐吓贫农、隐瞒土地的行为阻碍土地分配。只有在革命高涨,才能执行下去。在白色政权统治下,中间阶级立马反水。导致反水的原因是日常生活压迫,因为白色政权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导致生活物资匮乏,日常必需品严重不足。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富农按照生产力为标准分的问题再作讨论。土地税:宁冈收百分之二十,其余基本不收,费用依靠打土豪。
政权问题: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是普遍地组织了,但是名不副实。主要是委员会替代了代表会,使委员会大权独揽,脱离群众。解决方案:制定详细的组织法,加强宣传和教育。
以后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达命令的错误办法,是要避免的。
党的组织问题:机会主义、地方主义、土客籍问题。组织内部的问题,投机分子反水,加强在城市建设组织。党的领导机关由特委及军委统辖于前委。要确立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边界各县的党几乎是农民成分的党。应适当增加工人的代表。
革命性质问题:中国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群众响应冷冷清清,要转入到沸热的全国高涨的革命中去,则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民权主义斗争的发动是必经的道路。
割据地区问题:选择罗霄山中段最优。长处:1、群众基础2、党组织有基础3、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4、井冈山作为军事根据地5、影响两省。缺点:割据已久,“围剿”军多,经济问题,特别是现金问题十分困难。
八月失败因省委的错误主张,现实已经说明。以中段为根据地,向四周发展实践证明更有前途和希望。
感受:毛主席确实是写文章的高手,开篇明确思路,而后描述过往现状和当下事实。紧接着拆解问题,分成军事、土地(经济)、政权(政治)、党的组织(党务)、革命性质(思想)、割据地区(战略方向)几方面来分析,基于现状来提出解决方案,文章有理有据,有落地的方案,也有失败经验的教训。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关于单纯军事观点:表现为军事与政治互相独立,忘记红军的军事行为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认为红军政治机关隶属于军事机关,忽视对群众的组织和宣传。本位主义,机会主义,盲动主义。
观点的来源,政治水平低,雇佣军队的思想,过分相信军事力量,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党对于军事工作没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
纠正方法:1肃清错误军事观念。2加紧官兵政治训练,3.发动地方党对红军党的批评。4党对军事工作积极的注意和讨论。5编制红军法规。
关于极端民主化:“由下而上的民主集权制”,“先交下级讨论,再由上级决议。”
纠正方法:从理论上铲除极端民主化的根苗。要指出危险,指出来源。主要是小资产阶级自由散漫性。
组织上历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1党的领导机关要有正确的路线2要明了下级机关的情况和群众生活的情况。3解决问题不能随便。4重要决议传达至下级和群众中5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对于上级指示,要经过详尽的讨论。
关于非组织观点:少数不服从多数。纠正方法:要使到会的人尽量发表意见。强调纪律。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但是有些批评攻击个人。纠正方法:明确批评的目的。不在党内批评而在党外批评。纠正方法:了解组织的重要性。
关于绝对平均主义:各种物资、任务要求极端平均。来源: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产物。和政治上的极端民主化一样,一则见之于政治生活方面,一则见之于物质生活方面。纠正方法:是农民小资产者的幻想。物质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
关于主观主义:党内的主观主义的批评,不要证据的乱说,或互相猜忌,往往酿成党内的无原则纠纷,破坏党的组织。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指出政治上的错误和组织上的错误。纠正的方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
关于个人主义:表现1报复主义2小团体主义3雇佣思想4享乐主义5消极怠工6离队思想纠正方法:加强教育,思想上纠正。个人主义是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映。
关于流寇思想:不愿意做艰苦工作。扩大红军不走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不耐烦和群众在一起做艰苦斗争。纠正方法:1、加紧教育2对基本队伍和俘虏兵加紧反流氓意识的教育3争取有斗争经验的工农积极分子加入红军队.4从群众中创造新的红军。
关于盲动主义:1不顾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盲干。2城市政策执行得不充分,不坚决。3军纪松懈。4某些部队有烧屋行为5枪毙逃兵的制度和肉刑制度。盲动主义的社会来源是流氓无产者和小资产阶级。纠正的方法:1思想上肃清2制度和政策上纠正。
感受:针对错误思想,分成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轮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六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的表述都围绕着“问题表现情况—问题来源分析—纠正方法”来进行阐述,让读者清晰的理解教员的精神和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
当时政治形势以下几点:1、革命主观力量虽弱,但反革命力量相对地弱。2、1927年革命失败,主观力量大为削弱。但是事情实质是中国环境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不可低估,同时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4、当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国际上帝国主义之间,内部外部均存在矛盾,伴随着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工人、农民、学生等情况恶化,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的。
以下引用中央与前委的来信。其中提及游记战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随后指出二月来信的一些问题,对于一年争取江西有点急躁性。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解释:不是所谓“有到来之可能”。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到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感受:行文流畅,层次紧密。先是根据形势,判断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然性。后引用书信的内容指出执行过程中的方向和方法。最后不得不说,教员最终的结尾,确实很动人,如同晨辉照耀在脸上,让人感到充满希望。
《反对本本主义》
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
三 反对本本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很不对的。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四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五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明了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经济情况。我们调查所要得到的结论,是各阶级现在的以及历史的盛衰荣辱的情况。我们从前的调查还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偏于农村而不注意城市,以致许多同志对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这二者的策略始终模糊。
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七调查的技术。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老年人最好,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兵士、流氓等与问题相关的人。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取决于调查人的指挥能力。人多得到的结论较正确,人少比较好讨论。至少需要三人。4.要定调查纲目。5要亲自出马。不能单靠书面报告。6.要深入。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7要自己做记录。
感受:与之前文章相比,行文思路有所变化。前诉文章行文基本上是按照提出观点,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思路在书写。本文则是呼吁式为主,提出核心观念“没有调查就没有调查权”,而后对于要做好调查工作的好处、目的、方向、作用都进行了阐述,最后表述调查具体的方法。从思想角度来说,教员有点像孔夫子,尊尊教诲。个人生活经验来说,很多事务、问题的解决需要“躬身入局”,实践才能出真知。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粉碎第五次“围剿”,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为着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反驳错误观点:“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开展经济建设为革命战争提供物质基础,有力量扩大红军,减少红军给养的部分工作,群众更加高兴当红军,去做革命工作。
经济建设方法: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运动,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每个县要设立一个粮食调剂分局,重要的区,重要的圩场,要设粮食调剂支局。一要使红色区域内粮食均匀分配,另是有计划出口,防止奸商中间剥削。
三百万建设公债,一百万供给红军作战费,两百万借给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做本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输出粮食和钨砂,输入食盐和布匹。
明确现阶段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的关系。革命战争是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是围绕革命战争进行的。
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一、从组织上动员群众,各级政府的主席团、国民经济部和财政部同事要经常放在议事日程上讨论。推动群众团体主要是工会和贫农团。经过群众大会去做经济建设的宣传。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命令主义的。官僚主义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三、经济建设需要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要对群众进行培训和组织。四、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深入查田运动,实行劳动法,领导选举运动,开展检查运动。
感受:教员作思想教育果然是一把好手。首先是明确观点“注意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陈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和目的,同时反驳关于经济建设错误的观点,例如现在没有经济建设的条件和时机或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等。其次明确了经济建设的方向,例如发展农业手工业,分配粮食,增加出口换取必需品进口等。最后依然手把手在教政工干部如何开展经济建设工作。教员千古。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地主:靠剥削农民为生,剥削方式,主要地是收取地租,此外或兼放债,或兼雇工,或兼营工商业。军阀、官僚、土豪、劣绅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帮助地主收租管家,依靠高利贷剥削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高利贷者,应和地主一例看待。
富农:一般占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主要剥削雇佣劳动(请长工),兼以一部分土地出租剥削地租,兼放债,或兼营工商业。
中农:生活来源全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别人,可能要被小部分地租债利等剥削。
贫农:受人地租、债利和小部分雇佣劳动的剥削。中农一般不出卖劳动力。
工人:完全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我们的经济政策》
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
以下针对四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感受:经济建设确实是我党优良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某种程度来说也革命时期的继承。里面核心的关键在于核心生产要素的分配,例如土地、农具、化肥等,虽然当时是物资匮乏,需要共享共用。如今相对充裕,依然在发展经济方面值得借鉴。于此同时,当时革命根据地被实行经济封锁,如今是中美贸易战,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如果突破封锁,思路上有所启发。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式》
关心群众生活:我们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
工作方法: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感受: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好的管理层主要是关心下属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不能单纯的布置任务说空话。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各个阶级的回答: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坚决的力量。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大土豪、大劣绅、大军阀、大官僚、大买办们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地主阶级那样多的封建性,没有买办阶级那样多的买办性。总的特点是动摇。
在日本炸弹的威力圈及于全中国的时候,在斗争改变常态而突然以汹涌的阵势向前推进的时候,敌人的营垒是会发生破裂的。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软弱性:帝国主义敢于欺负他们,而这也就规定了他们不喜欢帝国主义的特点。又是因为这一点,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容易拿某种临时的贿赂为钓饵将他们拉过去,这也规定了他们对于革命的不彻底性。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任务,是变中国为殖民地;我们的任务,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
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又一个特点。
关门主义就是一套幼稚病。
人民共和国:现时革命方面的特点,是有了经过锻炼的共产党,又有了经过锻炼的红军。
威迫利诱,纵横捭阖的手段,日本帝国主义者和蒋介石是一定要多方使用的,我们是要十分留神的。
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各阶层人民的利益,人民共和国的政府以工农为主体,同容纳其他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阶段。
国际援助: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感受:教员在局势判断上真的空前绝后,从大处着手,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不拘泥于原教旨主义,始终明确革命的方向和目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第一章 如何研究战争
大家明白,无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论述分成战争—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三个层次,核心观点是不能削足适履,要学习成功的经验,同样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实践和判断。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久要把它消灭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会要把它消灭的。
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
然而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
说重要,说有决定意义,不能按照一般的或抽象的情况去规定,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去规定。(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
统统相符合的事(指主客观相统一),在战争或战斗中是极其少有的,这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双方是成群的武装着的活人,而又互相保持秘密的缘故。(黑暗森林,战争迷雾)
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第三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一节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第二节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半殖民地、大国、经历过革命。
2、敌人的强大。国民党夺取了政权而且相对地稳定了它的政权。得到全世界主要反革命国家的援助。改造了军队,数量、装备都远多于红军。
3、红军的弱小。分散而孤立的山地或僻地的政权,没有任何外间援助。红军数量少,装备差,粮食被服等物资供给是非常困难的。
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一方面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人员是从土地革命中产生,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而且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在政治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对土地革命,没有农民的援助。
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反对:进攻时冒险主义,防御时保守主义,转移时逃跑主义,游击主义,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击溃战,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大后方制度,绝对的集中指挥,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主义,土匪主义,军阀主义,不正确的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孤立政策。
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歼灭战,一个拳头主义,小后方制度,相对的集中指挥,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严肃的政治纪律,有限制的民主生活和有权威军事纪律,正确干部政策,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第四章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战斗形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敌人以进攻对我防御,第二阶段,敌以防御对我进攻。
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这一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名句,小本本记下来。)
第五章 战略防御
第一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消极防御,又叫专守防御,又叫单纯防御。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化被动为主动,高超的战略家总是在寻找主动的时机)
第二节 反“围剿”的准备
开始准备的时机问题,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
征集新兵须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顾到人民的政治觉悟程度和人口情况;又一方面顾到当时红军的情况和整个反“围剿”战役中红军消耗的可能限度。(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仍有底线和坚持,绝不穷兵黩武)
反“围剿”斗争胜利的程度,是和准备阶段中任务完成的程度密切地联系着的。由轻敌而发生的对于准备的放松,和由被敌人进攻所吓倒而发生的惊惶失措,都是应该坚决反对的不良倾向。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点情绪,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一针见血啊,战前心态调整的准则)
第三节 战略退却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退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处在强敌的进攻面前,若不退让一步,则必危及军力的保存。
转入反攻的条件,下列两种以上才能达成:
1、积极援助红军的人民;
2、有利作战的阵地;
3、红军主力的全部集中;
4、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
5、使敌人疲劳沮丧;
6、使敌人发生过失。
经验对于干部是必需的,失败确是成功之母。但是虚心接受别人的经验也属必需,如果样样要待自己经验,否则固执己见拒不接受,这就是十足的“狭隘经验论。”
第四节 战略反攻
然而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条件和形势的存在,还没有使敌人失败。这种条件和形势,具备着决定胜败的可能性,但还不是胜败的现实性,还没有实现两军的胜负。实现这个胜负,依靠两军的决战。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这就是战略反攻阶段的全任务。
反攻阶段中,问题是很多的,主要的如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问题、速决战问题、歼灭战问题。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复盘反围剿的经验,可以参考:【五次反围剿(一) 还未开战,国军居然自己人先打自己人 红军都看懵了-哔哩哔哩】 https://b23.tv/LCdWmcf
复盘经验:第一,必须打胜。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
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
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要布局服从整体,更重要的是势)
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从个人来说,也是不利的,本人经常犯这个毛病。)
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无论处于怎样复杂、严重、惨苦的环境,军事指导者首先需要的是独立自主地组织个使用自己的力量。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人生亦如是)
集中兵力的必要性:第一改变进退的形势,第二改变攻守的形势,第三改变内外线的形势。
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
第七节 运动战
由于敌人强大和红军技术贫弱所发生的红军作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
游击主义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非正规性,就是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工作方法简单化等。另一方面是运动战的方针,是现在还需要的战略和战役作战的游击性,是无法阻止的根据地的流动性,是根据地建设计划的灵活变更性,是在红军建设上的不要不适时宜的正规化。
第八节 速决战
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
速决战不是心里想要如此做就做得成功的,还须加上许多具体的条件。主要的条件是准备充足,不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迂回战术,良好阵地,打运动中之敌,或打驻止而阵地尚不巩固之敌。
第九节 歼灭战
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的影响。
人民赞助、良好阵地、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条件,都是达到歼灭目的所不可缺少的。
感受:德胜大大教我如何打仗。从行文角度来说,依然是由宏观到微观,走一般性到特殊性,层次递进,每个观点的叙述和拆解都以事实作为依据。这篇内容可以看出来德胜大大的军事观取各家兵法的精髓,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战争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获得优势,削弱和减少的敌人的优势。系统说明了为什么打仗,打什么仗,怎么打仗。打仗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现有客观主观条件和环境,不脱离实际而做出决断。评判标准要现实主义,不能好大喜功。所谓真理,有时候简单,执行过程中却是很难。德胜大大行文中经常以设问方式来纠正或者反驳不同观点,真正的把道理讲透,统一思想,准备战斗。
《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西安事变的发动,确系受下列数种势力的影响:(一)张杨部队及西北革命人民的抗日怒潮高涨;(二)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高涨;(三)国民党左派势力的发展;(四)各省实力派的抗日救国的要求;(五)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六)世界和平阵线的发展。
总结:教员对线能力了得,先是扣一个帽子,人要言而有信,然后告诫蒋介石要言而有信加入抗日统一战线,同时卖一个人情,蒋介石被释放是因为我党的调解,最后“全国人民信任共产党的言行,实高出于信任国内任何党派的言行。”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的目前发展阶段
由于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
矛盾变化如下:1.由一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变为特别突出特别尖锐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2.国内阶级关系矛盾,由资产阶级和军阀与我党和人民的矛盾发生变化。3.全国人民大众和共产党的情况和政策。人民更大规模地起来为救亡而斗争。4.帝国主义与日本帝国主义发生矛盾。5.降低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和政治集团间的矛盾的地位。
第一阶段主要是争取和平,第二阶段争取民主。
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
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强国内的团结。
两方面民主改革:一方面,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第二方面,人民言论、集会、结社自由。
红军和根据地的任务:1.红军适应抗日战争2.根据地实行新条件下的民主制度3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4实行文化建设。
我们的领导责任
1924-1927的经验,无产阶级领导时,革命前进,而后无产阶级没有领导时,革命遭遇失败。
按照社会经济条件,它虽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是按照具体的政治条件,它应该是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
感受:此文行文思路先是分析全新形势,以及矛盾的变化。根据现有的情况,组建抗日统一战线的条件和目的,最后是共产党在战线中所承担的任务和领导的必然性。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和平问题
“日本后退了,南京更动摇了,民族矛盾下降,国内矛盾上升。情况回到旧阶段”观点:不对的。争取民主才能巩固和平,实现抗战。不妥当估计的原因是观察时局不从根本之点出发,而从许多局部和一时的现象出发。局面不同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开始转变,但是并没有彻底转变。从战争和屠杀的政策改变到改良和欺骗的政策,从硬的政策改变到软的政策,从军事政策改变到政治政策。
民主问题
“强调民主是错误的,仅仅应该强调抗日;没有抗日的直接行动,就不能有民主运动;多数人只要抗日不要民主,再来一个“一二九”就对了。”:和平是抗日的条件。对于抗日任务,民主是新阶段最本质的东西。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够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
革命前途问题
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
对资产阶级的动摇和不彻底性的克服,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正确的政策,否则资产阶级将反过来克服无产阶级。
干部问题
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
党内民主问题
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
大会的团结和全党的团结
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感受:教员做思想工作,跟你讲明厉害关系,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伦理来。
认识开始于经验。(因此要躬身入局,参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矛盾论》
一 两种宇宙观
(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唯物辩证法是否排除外部的原因呢?并不排除。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里的变化更多的是质变,性质上的改变,而不是运动状态的改变,与物理不相同。例如煮鸡蛋,外部原因是高温,变成熟鸡蛋的核心原因是变性的蛋白质超过未变性的蛋白质)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例如烧开水时,水分子会变成气体,同时有部分水蒸气也会变成液体。)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三 矛盾的特殊性
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僵死的东西。(矛盾的特殊性是具体事物上的表现,矛盾普遍性是更高层面的抽象。认识是不断迭代进步的。)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事物的矛盾性是对立统一的,性质上对立,主体上统一。因为内部发展的原因,会发生变化和运动。但是在解决上不能行平衡、中庸之道,反而容易造成失衡。例如工作和生活,当物质生活为主要矛盾的时候,更侧重工作才是解决方案。)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
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七 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感受:上一篇《实践论》侧重的是实践在工作和认识中的作用,本篇《矛盾论》是旨在解释辩证唯物论中的矛盾原则,反对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矛盾原则是在事物中广泛存在的,因此具有普遍性,但是在具体中体现出来,因此具有特殊性。在越大、复杂的事物面前,矛盾的程度越高,因此要在特殊矛盾中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之间是会斗争的,只有斗争加剧的时候才会对抗。同时矛盾之间也会互相转化,由矛盾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进一步发展。以下局两个例子来进行参考:
物理运动层面:煮开水:外部因素热源加热水,水温度升高变成水蒸气。从水角度来分析,矛盾在于液态水和气态水。水的温度上升,水分子逐渐从液态变成气态。同时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液态。当液态水全部变成气态的时候就是水蒸气,因此矛盾双方是互相转换的。当矛盾到一定剧烈的程度就会成为沸腾,大量出现气态水。
社会层面:国名党的发展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势力与民主势力的矛盾,在民主革命推进的过程中,民主势力占据上风,国内的主要矛盾从原有的旧势力与新势力的矛盾,变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V游戏

GMT+8, 2025-4-13 19:33 , Processed in 0.1076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