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游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1|回复: 0

古典的光辉(中)保守而稳健的学院派(6)俄罗斯学院派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2-17 12: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自然的歌者 希施金大自然的歌者 希施金                                                          2列宾
陈丹青说:
可能俄罗斯的文学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更知道处理和苦难的关系,而这个处理文学和苦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国,至少直接影响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和一部分共和国时期的中国,我也是受影响的人之一,我的创作现在过时了,但是在我那个时代,你如果要表达你自己的情感,用艺术的语言去说出来,我们有一个宗旨,就是我们要把我们的苦难的经验讲出来,即便不是直接说苦难,你的话会有一种苦难感,甚至也是一个时髦。这个影响哪里来的?就是俄罗斯来的。为什么?我们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俄罗斯文学、听俄罗斯音乐、看俄罗斯绘画。所有所有综合的加起来,他们的艺术可是说是全世界唯一的最杰出的表达的苦难。列宾大家知道不知道?列宾的最杰出创作就是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是讲苦难。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伏在肩上的河水
不是悲苦的命运
而是养育了我们的母亲
匍匐在脚下的大地
不是流离的国土
而是我们拥有的生活
如果没有苦难的扶持
我们时时都会倒下去
如果没有一次次类似亲吻的赞美
我们也不会在漫长的记忆中放出光来



列宾为这幅作品画的草稿

还是大学生的列宾很喜欢写生,有一天和两个好基友约到郊外河畔写生,画着画着远远看到有一团人影缓慢移动,走近了才发现是一群劳累的纤夫在拉船——眼前的残酷场面深深刺激了列宾。
如果列宾不是画家而是一个记者,他一定会掏出相机拍下这个画面,而且毫无疑问这张照片会得普利策奖。

然而列宾的手中只有画笔。列宾开始收集相关素材,为了更深入纤夫们的生活,1870年的夏天,列宾在伏尔加河畔附近的村镇生活了一整个夏天,他与纤夫们结识,与他们成为朋友。
在纤夫们的营地一起架锅做饭,一同吃简陋的食物,一起交流彼此的生活,列宾认真地记录纤夫们不同的经历和形象,并力求深入到纤夫的精神世界中去。
解构这幅画,看画上的人都是谁

如果你能花几分钟认认真真地看看画上的每个部分,你自然会发现这幅画撼动人心的所在——身份、相貌、年龄各异的十一个人,被一根沉重的纤绳栓在一起,画面和人物太过真实,真实到你能听到画上纤夫因为太过疲惫而发出的粗重的喘息声, 事实上这些人物确实是真实存在的,根据列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画面分为三组,大概介绍一下画上的人们。



局部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冈宁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


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



瘦子和伊卡尔

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于。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瘦子





伊卡尔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 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棕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鞑靼人。



少年拉里卡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 (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





希腊人

辽阔的伏尔加河,十几个姿态各异的纤夫和他们艰难地拉着的船舶。但仔细体验画面中所产生的劳动者的力量却在视觉上似乎受到一种猛烈的撞击,产生一种说不清的瞬间直觉的审美愉悦。一般而言,感觉都是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感觉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体验,语言则往往难以传达某种感觉。因此,人们即使产生了某种感觉,也往往难以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对智力成熟、语言丰富的成年人来说即为如此。但是,感觉不管再微妙,总还存在大的趋向性,那么,具体联系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它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压抑、悲怆和深沉。
画家列宾的这幅著名油画,是他经过十多年的构思、绘制和修改才完成的。这幅油画在反映列宾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过仔细观察画面,我看出画家的思想感情渗透在每一笔、每个人物身上,也渗透在画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从画的整体上认真地体会,就会体会出画家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即对沙俄反动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画的是人物群像,从画中人物的不同衣着、外貌、动作以及神态,我们可以深刻领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这幅油画是列宾到伏尔加河旅行时,仔细观察了纤夫的生活,经过反复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这幅油画时,他的观察是从前到后依次进行的,描述时抓住了人物的衣着、外貌、神态的特点,并展开了适当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点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个性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物都有了鲜明的个性。11名纤夫,作者着重描写了4个,从年龄上说,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从职业上说,有破产的农民,有从事拉纤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承受着沙俄时代反动统治者的统治和压迫感

那一定是你挥之不去的记忆
把苦役植入荒芜的沙滩
把现实浇筑在爆烈的阳光下
用一只画笔抗争

黄昏的主题笼罩着伏尔加河的悲悯
腐烂的生活掩映着岸边的破筐
让我无法勾勒那步履沉重的纤夫
和十一种命运的惆怅

纤绳背负着满载货物的大船
是劳动者冗长的苦难
低沉的号子
让一幅画永远活着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175 х 280 cm.)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力作之一,创作于1883-1885年,收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宗教行列是举着十字架、圣像和神幡的宗教游行,这是俄罗斯的宗教习俗。列宾这幅面上的人数相当之多,在俄罗斯的绘画史上可以堪称史无前例。
游行最前面的是抬着神龛的身强力壮的男人。他们的年龄、脸盘、神情、头发的颜色、衣着乃至腰带都不尽相同。


两个妇人紧随在后,她们捧着一个空的圣像盒,一脸虔诚,小心翼翼,显得有点愚昧的样子。


再后面是唱诗班歌手。靠边的抬起一只手的男孩唱的是童高音,而身边的男孩唱的是童声低音(,他们身后的黑发男子是男低音,而那个男高音用的是假声。


空圣像盒中的圣像在那个衣着华丽的胖女人手中。圣像在太阳的照耀下金光闪烁。这胖女人是一个新兴的地主,在一群有权有势的人簇拥下,摆出一副趾高气扬、自命不凡的架势,以整个游行的中心人物而自居。


宗教游行自然离不开神父的身影。教堂的执事在行列中摇动着香炉,但是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的他有点煞风景。




被排挤在游行队列之外的是穷人。他们显然没有资格进入正规的游行队列,一个瘸腿、驼背的青年想靠近神龛,却受到了阻拦。骑在马上的宪兵是沙皇专制的象征,他们的存在显示了穷人与富人的位置是无法改变的。


画面的远处是一片被砍伐的树林。而砍伐树林大发横财的人正是游行队伍中的富人。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是不朽的作品,这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画卷。
宗教游行这一习俗保留至今。

《查波罗热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


画面上是一群查波罗热人——16-18世纪居住在乌克兰查波罗热的哥萨克,他们勇敢、豪迈、热爱自由,围住在桌子旁给土耳其苏丹王写信。他们为什么要给苏丹王写信?这是一封什么内容的信?每一个看到这幅画的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1667年,俄国与波兰签订了30年和解的条约,根据该条约,第涅伯河东岸的乌克兰划归俄罗斯,而第涅伯河西岸的乌克兰仍由波兰掌管。后来,西部乌克兰与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居住在西部的哥萨克大多不欢迎这一和约。
   1675年,附属于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汗国与查波罗热部族签订了和约,但是克里米亚在土耳其的支持下撕毁了条约。勇敢善战的哥萨克打退了他们的进攻。画面上的哥萨克给苏丹王写信,回击土耳其人对他们的诱降。
   关于这封信有不少版本,在此摘录其中一个版本的几段内容:
  “查波罗热哥萨克致土耳其苏丹王
   你是一个土耳其魔鬼,是该死的魔鬼的兄弟和同伙,是恶鬼的书记官!
   你还算得勇士?魔鬼的残羹成了你军队的给养。你无法征服基督的儿女,我们不怕你的军队。上天入地我们也要和你血战到底。
   日期我们不清楚,因为我们没有历书。月在天上,年在地上,但是昼夜长短我们和你们一样。吻我们的屁股吧!
      哥萨克军营首领伊万·谢尔格和查波罗热全军战士上”
    列宾从朋友亚伏尔尼茨基,得知查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王这封信的内容,亚伏尔尼茨基是莫斯科大学的教授,从事哥萨克历史的研究。画家花了11年的时间创作了这幅画。他曾3次到乌克兰,调查、研究并收集查波罗热人的习俗、服装、发型、武器和用品,画了成百张的草图。列宾还请来自己的朋友和熟人当模特,画上的书记官就是以亚伏尔尼茨基教授为模特的。
    这幅画被一片笑声所笼罩,由于年龄、性格、经历的不同,画中人的笑声也不尽相同,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嘻嘻作笑,有的是会心的微笑,有的是讥讽的嘲笑。叼着烟斗的伊万·谢尔格是这一群哥萨克士兵的首领,是整幅画的核心。
    这一首笑的交响曲充分显示了查波罗热哥萨克豪放的性格和平等的兄弟般的相互关系。这一首笑的交响曲让我们领略到他们这封信的语言一定非常精彩:尖刻、巧妙、辛辣、讽刺......  









画上的书记官就是以亚伏尔尼茨基教授为模特的

源自果戈里的历史巨著《达拉斯 布尔巴》的俄罗斯史诗级的电影《战国群雄》中,导演大量借鉴了列宾的美学风格








《伊凡杀子》


这幅画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画: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论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尔的暴烈激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措,立即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惧、后悔交集的双眼,他想求儿子宽恕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现在伊凡的身上。为了加强画面的恐惧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彩。背景暗淡,以增强前景的恐惧氛围 。红色的地毯,映出这幕血腥的击杀。

《伊凡雷帝杀子》赏析: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 二世被刺而开端血腥屠杀,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和对立,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期的理想。一 天,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 ,得到启示,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表现我受音乐影响 而产生的心情呢? 我就回想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作了许多血腥事情,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气总是敦促我去完成这幅画。”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画: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论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措,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惧、懊悔交集的双眼,他想求儿子饶恕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如今伊凡的身上。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惧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颜色。背景暗淡,以加强前景的恐惧气氛 。红色的地毯,映出这幕血腥的击杀。画家集中描写伊凡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惶万状的大 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消亡,也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必定失败的缘由。


列宾是一位全能的绘画巨匠,他不只是肖像画家,而且是最出色的习俗画家、历史画家,他以写实的艺术手法直接描画反动者题材,塑造了一群反动家和觉悟了的群众形象。他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已出神入化。他本人说过:“在绘画上我的主要准绳是,要按原样画素材。对我来说,颜色笔触、笔法技巧等已不是问题,我所执着追求的是事物的实质和对象的原本相貌。”像他这样充溢生气的作品在世界绘画中也不多见。

《伊凡雷帝杀子》作品背景: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凯撒之意),16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 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杀一切反对他的政敌,镇 压叛乱、绞死主教,最终失手杀死本人的亲生儿子。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在统一和管理国 家等方面建有杰出勋绩。这个政权是树立在恐惧根底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 恐惧的伊凡”。列宾所处的时期,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惧和最黑暗的时期。

《不期而至》


这幅画表现一位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间在他家庭所引起的惊愕反应。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室内的摆设和墙上挂的俄国进步诗人舍甫琴科的肖像上,可见画中革命者是信奉民主主义的。


画面中的男子是一位流放期满的十二月党人。不知道走了多远的路。从流放地,从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回到自己的家里。一身风尘洒满了疲惫的身躯,乱蓬蓬的胡须、头发,流放的艰辛镌刻在沧桑的脸颊。他经过多年流放回到家里。这是一位受过折磨但从未屈服的革命家,他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回来。
看那眼光,刚好那个光线,打到他的那个额角上,一道光芒闪过他眼睛里面,那深邃坚毅的目光,依然放射出夺目的光华,喷射出灼人的热焰!灌注他的灵魂的,激动他的下半辈子的仍然是他在西伯利亚,他在流放地里边的天天所想的,这个家庭之外的,他的革命信念。

   他本是这个家庭的主人,高贵的身世足以让他终生过着优裕富足的生活。然而,孤高的灵魂却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良知的苏醒。终于,十二月的一声惊雷,划破了沉沉的暗夜。也宣告了他们梦魇般噩运的开始!
长时间的流放,使他明显地和这个家庭产生了疏离:门口的女仆满脸狐疑地打量着不期而至的男主人;


母亲的神态与儿子对视,瞬间的沉默之后将爆发骨肉相聚的喜悦;在桌子前陪伴儿女的妻子,也本能地转过身来注视着这位不速之客——曾经熟悉却又陌生的丈夫,久别重逢的惊喜使她不知所措;男孩的表情由惊奇转而识别出这位毛胡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他那微张的嘴刚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则显出对陌生人惧怕的神情,这个细节表明这位革命者被捕时,在男孩的幼小记忆中还有印象,而小女孩可能还躺在摇篮中,孩子的两种神态生动地表现出两种符合年龄的表情。


于家庭而言,这是久别的重逢,是亲情的回归。于俄知识分子而言,这却是圣徒的凯旋,是普罗米修斯的归来!
作为进步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民粹主义伟大的同路人,列宾想必也不屑去深省。民粹主义者是天然的行动派,这群骨子里俯瞰底层的上等人信奉的是“解救民众,一个行动胜过一万次宣讲”。到了1878年民意党建立之后,行刺成了行动的最高形式,而行刺的最高结果是干掉沙皇。他们还真得手了。1881年3月1日,民意党人用炸弹炸断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双腿。当晚,亚历山大二世因失血过多驾崩,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
1883年,在登基两周年时,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亚历山大三世进行了在位期间难得的一次特赦。许多人,如列宾画中的归来者一样,“意外”地敲响了自己的家门。蒙赦的革命者中,就包括列宾所无限仰慕的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荒无人烟的维留伊斯克服苦役21年后,他回到了伏尔加河畔的阿斯特拉罕。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归来,成为列宾创作《意外归来》的动因。1884年,画家动笔。问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垂垂病夫的模样,与列宾心中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果敢、冷酷的狠角色,稍显不符。于是,在画布上,列宾将“车尔尼雪夫斯基”挂上了墙面。最终选用了一个筚路蓝缕却坚毅尊贵的革命者形象,不难判断,在遭流放前他也是一个殷实人家的老爷。只是,流放归来的老爷,他的经历让身为下人的女佣,百思不得其解。正是女佣对革命者的身份误读,造成了《意外归来》意外的戏剧性,而双方性别上的差异则让这种戏剧冲突愈发强烈。
《国务会议》


《国务会议》这幅作品是列宾接受沙皇的订件,为纪念1801年国务会议的成立而作。


他高近4米,宽近9米,比他之前最大的画《波查罗什人给土耳其皇帝写信》,
还要大上近一倍。



国务会议油画稿

列宾为这幅画摆足了派头,他要求所有入画的大臣都要身穿礼服,在现场为他摆姿势。



国务会议油画稿

有大臣建议用照片代替,列宾却断然拒绝,一度停止了作画。



沙皇尼古拉二世 列宾

最后沙皇下令,所有大臣都按列宾的要求做,这在世界艺术史上,恐怕也不绝无仅有的。



国务会议油画稿

列宾这时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峰,就连沙皇也由于这声望而迁就他。



国务会议油画稿



局部



局部



局部

人们对此或许仍存有敬意,但却总有一股说不出的隔阂,列宾以高超的技法对这些人的冷酷、庸俗作了深刻的揭露

作为一个以俄国手法为19世纪的俄罗斯造像的画家,在当时的画家之中,还没有谁能如列宾一样将俄罗斯的历史和社会精神描绘得如此广泛与深刻。
1947年,苏联将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命名为列宾美院。以纪念这位为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做成卓越贡献的艺术家。
列宾和他的那些“巡回画派”的战友、兄弟如苏里科夫



近卫军行刑的早晨 苏里科夫



局部

谢洛夫



《少女与桃子》谢洛夫

大自然的歌者 希施金



森林里 希施金

列维坦



等艺术家,对俄罗斯乃至中国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尤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在文艺上,确立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把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戏剧都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把歌颂工农兵,歌颂祖国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唯一的创作方向。
而列宾美院更是为这一时期的的中国艺术培养了不少人才,列宾以及列宾美院甚至苏联在当时的中国就是神话般的存在,以列宾为代表的“俄罗斯巡回画派”,在中国有一个亲切的别称——“苏派”。苏派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至少是三代人。
比如全山石



重上井冈山



肖峰素描



延安火炬 蔡亮

等第一代新中国艺术学院培养的艺术工作者。
还有恢复高考后的第二代艺术工作者,如陈丹青:



泪水洒满丰收田 陈丹青

以及年青一代的孙韬 叶楠



火烧圆明园 孙韬



叶楠 净土

苏派注重写实,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为当时的现实主义创作目的服务,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比如过于注重共性,而每个个体的面貌不明显,个性不突出。过于强调“像”,其艺术性在“像”这个桎梏下被压抑,艺术感较弱。题材和创作方向单一。在时代的变迁下,“苏派”逐渐被人诟病,这个名词已经有些土和low的意味了。
但是作为十九世纪的俄国,巡回画派的成员无论是对人生还是对艺术始终是秉持一阵真挚和深厚的感情的。作为那个时期的经典,将永远记录在艺术史上。
如果有朋友对素描或者色彩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我的Li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VV游戏

GMT+8, 2025-4-13 19:21 , Processed in 0.1058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