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蚂蚁有着最大的 Kubernetes 集群,我们对 Kubernetes 上游拓展性、功能性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我们今年尝试落地Service Mesh,之前大家对 Service Mesh 的疑问是,它能不能应对一个复杂的场景,尤其和传统的微服务体系对接的场景。在阿里巴巴内部要验证这件事情,我们要告诉大家可以做到,而且我们要告诉大家怎么做到,后续会提供解决方案让大家去做这件事情。
第二,大家会思考 Service Mesh 的规模性是不是足够,阿里巴巴其实有巨大规模性的挑战,我们也会解决 Service Mesh 规模性的问题。我们认为阿里巴巴能够使用 Service Mesh,我想世界上 99% 的公司都可以使用 Service Mesh, 而不会遇到它的规模性问题。
第三,Service Mesh 是不是会影响核心链路上的性能问题,会不会影响在核心时刻的性能。我们也会在双 11 这种洪峰流量,对流量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去验证 Service Mesh,使用 Service Mesh,去打磨 Service Mesh,所有打磨的东西会反馈到上流,让用户、开发者享受到这种红利。
第四,阿里巴巴通过这些事情培养出一批靠谱的工程师,我们有非常强的兜底能力,当用户遇到任何问题,阿里巴巴都能帮你解决问题,阿里巴巴真的是运营这套体系的,有这个生产实践的经验。
阿里巴巴真正把‘云原生’新的概念,在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进行落地、进行打磨,最后交付给客户。所有这些东西,当我们说阿里巴巴云上有这样的产品,一定是可靠的,一定是稳定的。”
在安全容器领域有几个重要的项目,如 Google 的 gVisor,以及已经属于蚂蚁金服旗下的 Kata 容器项目等,不过和易立的沟通当中,我了解到阿里云容器服务的安全容器所采用的技术并非照搬 Kata 容器技术,而是集成了目前主流的安全容器项目,加以自身的创新而成的。阿里经济体实际上在容器安全方面投入非常大,包括 Kata,还有其他几种技术。他们与蚂蚁金服、阿里的操作系统团队合作一起来提供这样商业化安全容器的实现。这次发布的安全沙箱容器底层技术针对阿里云进行了大量优化,跟 Kata 技术有些类似,但是里面有很多部分不同,性能也做了大量的优化。
现在提供的是基于虚拟化隔离的安全技术,后续会陆续提供其他的技术能力,它们的隔离级别和适用场景是不同的,用户只要去选择就好了,在保证用户体验是一致的基础上,对用户是透明的。 结语